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校长唱校歌”引发师生校友广泛共鸣:“这是刻在地大人心里的歌”


“时空在转变,你们的努力奉献报国精神不变,你们的校歌传承不变,加油!”“向地质工作者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致敬!”“地大人,了不起。”……

10月13日,长江日报《跟着书记校长唱校歌》系列报道首期发布,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院士讲述地大校歌《勘探队员之歌》从诞生到传唱70年,被师生带到五湖四海的故事。报道刊发后,受到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和点赞,相关视频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转载。多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和在校师生在看到报道后,向长江日报谈起他们与校歌的不解之缘。地大师生常年奔赴野外做科研校歌让我们用火焰般的热情面对人生

地大硕士研究生刘雄飞(右一)和老师同学在湖北巴东实验现场。

“对我来说,《勘探队员之歌》是一首刻在心里的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级硕士研究生刘雄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本科也在地大就读,参加学校组织的地质实习时,行走途中,总会有一两个同学即兴演唱这首歌,换来阵阵喝彩。目前,刘雄飞已在位于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驻守两年。这个研究站位于三峡库区最大的古滑坡体——黄土坡滑坡上,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聚焦滑坡灾害的大型野外综合“地下实验室”。刘雄飞在这里,除了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之外,还需要协助完成试验场监测仪器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工作。“驻守野外不容易,面对全新的研究课题和艰苦的试验环境,《勘探队员之歌》总能给我带来力量和信心,激励我勇敢面对挑战。”刘雄飞说,他会以地质前辈为榜样,不怕困难,努力工作,为我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地大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焦弘睿,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实践团成员。今年7月,这支由17名地大青年学子组成的实践团行进1万多公里,深入长江源区开展系列综合考察。“看了今天的报道,心里满满的感动,想起在青藏高原唱校歌的情景。”她记得,师生们在海拔5500米的青海格拉丹东雪峰西侧山脚下宣誓,要保护长江源,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一江清水。宣誓完毕后,师生们一同唱起了《勘探队员之歌》。“青藏高原上飘着我们的歌声,心里无比骄傲,对于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这一刻到达了顶峰。”

焦弘睿和老师同学一同在青藏高原立碑宣誓。 记者何晓刚  摄

地大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王国灿,在地大已学习、工作三十余年,致力于构造地质学研究,《勘探队员之歌》也陪伴着他,踏遍高山大川。“这首歌之所以能引起共鸣,正是它很贴切、形象地把我们的工作环境唱了出来,而且唱得很美。”王国灿曾多次前往青藏高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在可可西里安营扎寨,风餐露宿,“就跟歌里唱的一样”。“但对我们热爱地质事业的人来说,也从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歌唱了多年,背后为祖国奉献的初心是不变的。”校友扎根西藏基层八年会始终保持“火一般的热情”,把智慧献给祖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陈世伟在纳木错调研。

“听到校长唱起校歌,感觉瞬间回到了大学时光,我们读书那会儿,王校长就是我的校长。”10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友陈世伟在看完报道后,向长江日报记者感慨,离开母校已有八个春秋,每每听到《勘探队员之歌》时,他就会想起那段青涩但朝气蓬勃的岁月。陈世伟老家在浙江,2014年,从地大公共管理学院毕业的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一头扎进雪山,在“世界屋脊”西藏拉萨开始了基层工作。“我这是从大海到了大山,从祖国最东边到了最西边。“从最初的志愿服务西部,到决定留藏工作,地大精神始终是他坚持下来的支柱和信仰。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些年来,他扎根基层,跋山涉水为牧民群众排忧解难,也常常日夜伏案执笔,书写西藏发展。为了尽快解决沟通的难题,工作之余,陈世伟通过视频学习藏语和宗教政策,了解西藏的风俗文化,让自己完全融入这方天地。“西藏这边有很多地质工作者,很多校友,我们聚在一起,就会一起听校歌,唱校歌。”陈世伟说,来西藏八年,曾经的白衣少年耳旁冒出了青丝,眼角挂起了皱纹,但未曾改变的是对最初定下的理想、信念的执着与追求。“如今再听《勘探队员之歌》,我感慨颇多,似乎也有了更多新的理解。我也会像校歌中唱的那样,始终保持‘火一般的热情’,把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他所在的地质队收到总书记回信地质工作虽艰难但苦中有乐“跟着报道,重温地大校歌,重温校歌背后的故事,很多记忆和情感涌上心头。”地大2009届毕业生闫春明,如今在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工作。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第一次听《勘探队员之歌》,是大一军训时,“一听就忘不了了,一听就感觉心潮澎湃。”2009年毕业后,闫春明加入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他深刻感受到,《勘探队员之歌》就是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的真实写照。“参加工作的十余年里,我爬过高山,穿过草原,蹚过河流,也驻扎过戈壁滩,体会到之前难以想象的艰辛。但《勘探队员之歌》就像母校的嘱托和期望,支撑我渡过难关。”闫春明说,他运用在母校、单位中学到知识和本领,参与的项目团队在招远水旺庄矿区、莱州纱岭矿区、莱州前陈矿区探获3处特大型金矿床,其中纱岭矿区金属量达389吨,“虽然工作艰难,但苦中有乐,辛苦中有成就感。”“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字字千钧,让我们备受振奋,备受鼓舞。立足新时代,我也将秉承‘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践行地质报国初心使命,继续唱响《勘探队员之歌》,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祖国寻找出更多丰富的矿藏,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贡献力量。

来源 | 长江日报

文 | 陈晓彤 魏海勇

微信编辑 | 程晨

审核|魏海勇 王俊芳



地大更多资讯欢迎关注:

地大新闻网 voice.cug.edu.cn中国地质大学新浪微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抖音(CUG1952)学习强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央视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今日头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腾讯视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